《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徹底了解自己的人生,
但這卻是我人生最值得做的一件事。」
克里斯˙汀生
Ivory 最近常常感到很迷茫,
失去起床的動力......
喪失和朋友盡興的衝動......
消逝了過往對生命的熱忱......
我甚至失去了,
身為一個好的人力資源者應具備的人際溫度
「天啊!我到底怎麼了?」
不知曾幾何時,臉上不曾再展開真心的笑顏
透過與作者的一期一會,
希望能為我的生命之窗,
注入青春能量,
讓我能重新擁抱人生的意義。
第一章 展翅高飛
沒有理論,我們猶如沒有方向的羅盤,
在茫茫大海中漂浮,如果我們看不到遠方,
那就只能靠運氣隨波逐流;
而好的理論則可以指引我們前行.....
(這大概是Ivory我截至目前為止,閱讀過最系統的理論書籍了!
有的時候讀到一半,還會自己突然恍神是不是在讀大學的管理學課本。)
聽聽理論怎麼說
好的理論不會只能運用在一些公司或一些人身上,應該是要放諸四海皆準;
不僅可以解釋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還能告訴你為什麼。
不僅如此,一個好的理論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方類、解釋,
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預測未來。
(在我們實際行動前,即可利用理論得知未來會怎樣;
以「如果......則......」的陳述提供建議。)
一般人常以為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決定之前蒐集資料,越多越好;
但這麼做的風險就像是「開車看後照鏡」,畢竟蒐集到的資訊往往屬於過去。
當然,我們可以把經驗和資訊當作良師;
但是,有時從經驗中學習,代價未免太高。
(舉個例子:「你不一定要結果好幾次婚,才知道如何當個好伴侶」),
這就是理論的價值所在。
這個舉例就讓我想起國小老師黑板上的一句話:
「聰明的人學習經驗,愚笨的人製造經驗」,
小時候我還看不懂這句話的含義,但長大後也漸漸明白,
能夠當個「聰明人」還真不容易,
畢竟自己深刻體驗過的事,我們才會印象最深,
不也因為如此,才會有「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的說法嗎?
當然,人生確實有很多問題不是用單一理論就可以解決的,
所以,我們應該要學習以多個理論的角度來剖析問題。
第1部 發現生涯之樂
一開始我們先討論讓工作充滿熱情的因素:透過這些,我們才能真正樂在工作;
接著,我們了解如何透過審慎計畫和面對無可預期的機會,
來尋找你熱愛的工作;
最後,我們談論資源分配與你決定的策略是否相符。
如果這三個步驟都做對了,你就能踏上快樂的生涯之路。
「只有相信你做的是偉大的工作,你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
只有熱愛你的工作,你才能做出偉大的工作。
如果你還沒找到你愛的工作,那就繼續尋找,不要妥協。
這就給感情的事一樣,找到的時候,你自然就知道。」
-Steven Jobs
希望你在閱讀這篇文章後,能有這種感覺:
每天早晨一睜開眼睛,為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欣喜若狂。
(I'm on the way, hope you join me soon. -Ivory)
我們的策略是去蕪存菁:找出更好的選擇,善用資源,使原來的計劃好上加好。
作者以優先順序作為討論的起點,這是決策的核心條件:
對你的工作生涯而言,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但問題就在於,你覺得最重要的不一定等於讓你快樂? 所以......
你一定要看完這本書)
接著,我們得學習什麼時後該仔細計畫,什麼時後該隨機行事
最後一個要素是執行,很多人常看什麼事情最緊急,就把時間花在上面,
或把心血注入能最快得到回饋的事,這也是我們在建構策略時必須小心的陷阱。
第二章 如何讓你的熱情燃燒
我們會活得不快樂,讓自己身陷痛苦的泥淖之中,
常常是因為我們不知如何激發好的動機。
一個理論是否可靠,最好的檢驗方式
就是找出一些反常的例子,也就是該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
我們可以利用赫茲伯格的雙因子理論,來了解工作中如果有哪些因素出了問題,就會讓我們覺得不滿意。
也就是說,你必須把不利健康的因素揪出來,設法解決,
才能減少對工作的不滿。(※請注意,這裡是用“減少不滿”而非“增加滿足感”。)
(不過要強調的是,即使不斷改善工作的保健因素,
你也不能可能立刻變得熱愛這份工作,頂多只是不討厭而已。
對工作不滿意的反面不是對工作滿意,只是對工作的厭惡感消失了。)
所以,我們要在動機因素和保健因素間求取平衡
為什麼金錢會成為你痛苦的根源?
在赫茲伯格的理論中,“薪水”被歸因為保健而非動機因素,
所以,如果你把金錢放在首位來考量,只想滿足保健因素,你的目標沒有其他,
就是再賺更多的錢!!! 那麼打從這起,就開始出現問題了。
此外,動機也能用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克里斯˙汀生 說:「重要的是過程,而非抵達終點」)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動機的力量非常強大,
成就感、學到東西的感覺及成為團隊中的要角,這些都得以激發出真正的動機。
(就以成就感這件事舉例,Ivory在念書的時候,非常喜歡解數學的習題,
算出答案的瞬間,我可能會開心地放下筆說:「終於K.O.題目了!」
但其實我更享受在解題過程中,習題逐漸撥雲見日的痛快感)
如果你想幫助別人,可以考慮從事管理工作;
追逐金錢頂多只能緩和工作的挫折感
(像Ivory我就會自我安慰,為了錢糊口,受老鳥的幾口氣我就忍了)
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過得重視成功的裝飾品,
以為那些才能為我們帶來快樂;
為了挖掘真正的快樂,你必須持續不斷尋找有意義的機會,
讓你得以學到更多的東西,肩負更多的責任。
動機理論建議你用另一套問題來問自己:
「我目前的工作有意義嗎?這個工作是否能帶給我成長?
我可以學到新的東西嗎?」
這些才是真正能激勵你的因素。
一旦你能想通,其它這些可以具體衡量的層面,
如金錢和地位,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第三章 計劃與變化
在追求抱負與目標時,你還得善加利用預料之外的機運。
因為"成功",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策略是來自兩個完全不同的源頭:
第一個是預期的機會:這是你看得到並且下定決心追逐的目標,
此即審慎策略。
第二個是無可預期的機會:
通常會出現在你照原訂計劃和策略進行時冒出來的問題與機會
(為什麼同時稱問題與機會呢?因為事情總有一體兩面,端看你如何思考),
此即應急策略。
但不論是哪種策略,有一個道理你得先明白,
就是:沒有一種策略比較好或比較差,你必須依自己的路徑做選擇。
(這個道理就像我們做招募的HR一樣,都會有一個基本的Semse:
「要找最合適的人才,而不是找最優秀的人才」)
策略不是一個獨立事件,不是一群高級主管一起開會,
就手中數據進行分析然後決定怎麼做就行了;
策略是多變又難以控制,且持續不斷的一個過程。
如果當前的策略可行,你會專注在這項目標並督促每一個人為其目標奮鬥;
然而,這樣的專注卻可能導致你忽視重大的機會。
策略的修正或許是艱難的考驗,
但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是從這個過程發展出贏家策略。
(大家知道Youtube創立的由來是什麼嗎?
就是來自創新的其中一項:「意料之外的事件」)
在審慎思考和臨時應變間求取平衡
(Ivory還記得在《記得你是誰》其中有一課,
談到了相關的這個觀念:放大你的格局,就能不拘泥小結。
至此以後,遇到困惑的十字路口時,我都會以此方式進行思考,
只希望做出自事宜當下的決定。)
不管你是否有察覺到,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生涯中,
我們總是一方面按照審慎的策略往前走,另一方面則必須按照無可預期的選擇。
當然,如果你目前的工作已經滿足保健與動機因素,大可依照審計的計劃去做;
但是,如果你還沒找到這樣的工作,還在持續摸索中,
你就得採取應急策略臨機應變。
打個比方來說,就像進行人生實驗,
我們從每次的經驗學到東西,然後調整自己的計劃。
透過不斷地實驗、調整,直到你的策略奏效。
在工作生涯中,你會發現你最喜歡的領域是什麼,
做什麼可使你感到得心應手,甚至發光發熱,
最後必然可找到不但能滿足保健因素,也能使動機因素發會最大的效用工作。
但這絕對不是象牙塔裡苦思冥想就能辦到的,
策略總是來自你可預期及不可預期的種種機會,
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走出去,好好嘗試,
才會知道什麼樣的工作最符合你的才能和興趣。
(我們都要避免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但在你找到答案之後,就該改採審慎策略,小心翼翼地按照計畫行事。
面對機會不難,難的是你如何採取哪一種策略?
理論上來說,你不必進醫學院接受多年的醫學訓練之後,
才明白你並不想當醫生。但你要如何知道什麼是最佳選擇?
你可以利用一種工具來檢驗哪一種策略的收穫比較大,
如果你希望你的策略可以成功,你就得說出「那些假設必須證明為真」。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要行得通,你必須證明什麼?」
請仔細想想:如果要達成你的希望,別人必須做什麼,或與你配合什麼?
把你想到的都列出來。
接著問你自己:
「如果要成功達成任務,哪些假設必須證明為真? 這些是你能夠控制的嗎?」
除此之外,你還必須自問:如果要做得愉快,那些假設必須證明為真?
你接受這份工作的動機是出自內在,還是另有外在因素?
為何你認為自己可以愉快勝任? 你有什麼樣的證據?
每次在你考慮換工作,也請你想想最重要的假設是什麼? 如何證明你的假設無誤?
如果你了解應急策略和審慎策略兩種概念,
你就知道人不可能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未來。
別浪費時間去找尋透視未來的水晶球;
再說,你可能被未來的假象迷惑,對機會視而不見。
在你思量未來之路該怎麼走時,也該展開視野,容納更多的可能。
隨時準備迎向機會的挑戰,必要地時候臨機應變,不斷調整你的策略,
直到找到適合你的工作。
雖然這看似很難,但你必須誠實地面對自己;
畢竟改變常讓人心生畏懼,相較於保持現狀則容易的多。
換言之,你如何分配資源才是最實際的考驗。
為了長遠所做的正確決定,短期看起來卻不合理。
一個策略能否成功,資源分配是真正的考驗。
有些人一心一意追求卓越,
卻不知不覺把資源分配在短期可以看到成就的事情上。
(比方說:升遷、加薪或獎金,是可以立即得到回饋的;但教養兒女這種事,
通常你必須長期努力,但要等到數十年後才能看到兒女的成就。)
其實,人生是否如你所願或悔不當初,就看你如何分配你的人生資源。
第2部 圓滿的人際關係
相較於家庭生活,我們很容易在工作上過度投資。
在做資源分配時,你必須注意與中心的優先順序相符,
你得確定你要的成功是什麼?那是不是最重要的?
你必須考量到時間框架的問題,提醒自己不要被短期的回饋牽著鼻子走,
犧牲了長期目標。
在家庭生活的投資雖不能得到立即的回饋,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出結果,
然而家庭的影響是無比深遠的。
你雖然能從工作得到成就感,
但只有圓滿的家庭生活與人際關係能帶給你長久的快樂。
(但「朋友在精不在多、如果你覺得現在的朋友很爛怎麼辦?」,
Ivory之所以會拋出這個議題,就是因為覺得在現有的朋友圈中,
不能獲得讓我成長的資糧,但卻一直接受到彼此抨擊的負能量。
但這群朋友又以「我失去了他們我一定會後悔」對我做情緒勒索。
還好,後來在加里˙維納查克的影片中找到了答案:take new friend!)
沒有結果並非代表你失敗了,只能證明你用的方法不對,得再試試其他方法。
當然,某些企業管理的工具無法應用在個人生活。
例如:公司可以依照企業文化來雇用員工或請人走路,
但你無法選擇自己的孩子。
親密、恆久的人際關係是人生快樂的源頭,值得你努力追尋。
05 時鐘滴答響
好資金 V.S 壞資金
成功的公司並非一開始照著正確的策略進行才成功,
而是在最初策略失敗之後,還有多餘的錢可以改變,去嘗試其他作法。
反之,大多數失敗的公司都是一開始就把所有的錢投注在最初的策略上,
就像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裡,等到發現策略錯誤時,
已無法挽救或重新開始。
你或許還不知道公司策略是否能成功,
你必須耐心恭候公司成長,又急著看到獲利。
如此一來,就可用最少的資金找到一個可行的策略,
不至於花了很多錢才知道走錯了路。
在這種情況下投入的資金就是好資金。
但是如果投入資金之後,急於看到成長而非獲利,則是壞資金。
為未來的快樂投資
壞資金理論也適用於人生。
很多人在職場上拚命,有傑出的表現,而且樂在工作;
我們以工作來證明自己能在壓力下完成很多事情。
我們把自己投資在工作上,為了做到這點,
我們把全部心力放在工作上,把工作當作生活的全部。
不幸的是,我們也像上述投資人,沒能抓準投資未來的契機,失去人生的快樂。
你或許希望家人愛你,和朋友感情深厚,
但如果你長久不花時間跟精力去培養人際關係,
你身邊的人最後還是會離你遠去。
人生最孤涼的景況莫過於一個人孤單面對病痛、婚姻或失業的打擊,
沒有人願意伸出同情的手,帶領他們走出傷痛。
06 一杯奶昔的任務
公司把焦點放在他們要賣什麼給顧客,而非顧客想要的是什麼。
他們無法和顧客同感,
沒有深入瞭解顧客買他們的產品是為了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人際關係也是:我們常常只想到自己要什麼,而不是別人想要什麼。
如果你能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將心比心,就能增強你的人際關係。
當你用這樣的觀點:「我的另一半或朋友最需要我做什麼?」
去看你與他人的關係時,答案比較顯而易見。
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在你的工作及個人生涯中,如果你能確實掌握必須完成的工作,
將會得到莫大的回饋。
要擁有融洽的伴侶關係,並非找到可以讓你快樂的人,
而是你願意努力讓你愛的人高興。
犧牲會讓我們更投入,不只婚姻如此,與家人、朋友的關係也是。
你的犧牲會使你與你工作的組織、你的文化及你的國家有更深的連結。
當你越挫折、越投入,彼此間的關係也會更加穩固。
07 席瑟斯之船
一家公司的能力取決於三個因素:資源、流程及企業的優先順序。
能力是不斷變動,而且是長久累積下來的;
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在草創時即可完全把能力發展出來。
而這三項因素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資源。
員工把資源轉化為更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也就是為組織創造價值。
員工互動、溝通、協調、做決定,凡此種種就是流程。
透過流程,組織才得以解決更加複雜的問題。
你的孩子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決定一個孩子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第一個關鍵因素是資源:包括金錢和物質上的資源。
第二個關鍵因素則是流程:這裡所謂的流程,
就是孩子運用資源創造出來的東西。
最後一項能力是孩子中心的優先順序:
從孩子設定優先順序可瞭解他將來會如何做決定,
哪些事對他而言是最重要的,哪些則不急,而又有哪些則是他毫無興趣的。
總結來說,
資源是他能利用的東西,
流程是他怎麼做,
而優先順序就是他這麼做的理由。
我父母沒為我做的
其實,你給孩子再多資源,都無法給他們自信,
讓他們不怕面對問題,而且有信心解決問題。
然而,自信是來自克服困難的事情。
我們必須讓孩子自己去發現一些簡單的問題,然後想辦法解決,
以幫助他們建立流程的能力和自己。
08 經驗學校
即使資質普通,由於不斷地從經驗學習如何克服挫敗或巨大的壓力
---能力就是鍛鍊出來的。
凡是真有挑戰性的工作、失敗的案子、或是接受新領域的考驗,
都是學校經驗的「課程」。
一個領導人的能力如何,就看他是否能修過這些課程。
計畫你在經驗學校裡的學習課程
「如果要成為成功的執行長,我必須要有哪些經驗?
必須克服哪些問題?同時,我必須要學習什麼?」
不要考量太多職位的薪水或多高的位階,而是能從工作崗位得到什麼樣的經驗。
每一個人都知道如何慶賀成功,殊不知失敗也是可喜可賀的
---因為你瞄準的是高遠的目標,失敗其實是你努力過的痕跡。
09 一隻看不見的手
要彌平期待與事實的落差,最強的工具就是文化。
我們必須了解文化的運作,努力讓文化發揮影響力。
公司文化是如何形成?
文化,是不斷分享的結果,
也就是員工一起合作解決問題,看要怎麼做才能成功。
在每一個組織,總會有第一次碰到問題或挑戰的時候。
文化必須建立在員工做的一連串決定之上。
員工碰到問題時,不只是解決就好了,
還必須從解決的過程中了解什麼是最重要的。
換言之,他們是否了解公司的優先順序,是否知道如何執行。
只要員工透過既定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組織的文化就會逐漸成形,
員工下次做決定的時候,就能依照這一套內部規則和指導方針。
這個解決方式不一定要十全十美,只要行得通就可以了。
只要一家公司所處的環境不變,保有相同的競爭力和技術,文化可能是助力;
然而如果環境驟變,一家公司也可能因為文化而難以改變。
第3部 遠離監獄
「.....就這麼一次...」
「這是最後一次」,不能堅持原則,
為了「就這麼一次」必須付出多大的代價。
這條不歸路的起點總是一個非常小的決定,
你認為這個小決定關係到一件大事,你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原則。
好了!等到你完成這件大事,你又覺得這件大事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
等到你走到盡頭,才驚覺再多的悔恨也無法回頭了。
人生總有許許多多的情況要你妥協,讓你有「身不由己」之感;
然而只要出現一次「下不為例」,就總會再出現另一個「下不為例」。
萬一我這次跨越界線,往後就會不斷地出界。
百分之百堅守原則,要比百分之九十八來得容易。
如果你不越界,個人道德界線的力量將非常強大。
要是你用理由說服了自己,那就成了一個沒有原則的人,
也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好好想想你要堅持什麼樣的原則,然後,絕不妥協。
請在你意識到有問題的第一步時,立刻轉身而去。
(這就是所謂「邊際思考」的陷阱。)
目的三部曲
第一,「畫像」
企業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企業,不是在日後突然發現公司該變成什麼樣子,
然後公司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是經理人和員工共同期待,希望未來得以建造出什麼樣的公司。
第二,「效用」
第三,「量尺」
為人生目的下定義,請記住這是一個過程而非事件。
為了變成畫像中的人,每一個人的過程都不同。
然而,不管如何,你應該要能回答這樣的問題:
「我真的想要變成那樣的人嗎?」
有很多人衡量人生的量尺是:職位多高? 獲得多少獎項?銀行有多少存款?
但我們的量尺也可以是:幫助多少人?
如果我們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就無法掌握人生的優先順序,
導致浪費時間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希望你能與家人朋友發展出更深、更親密的關係,
他們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人,值得你花心血這麼做;
同時,也希望你堅守設立的原則;最後,希望你能找到人生的量尺。
這本書Ivory在閱讀完後,其實沒有百分百的解開我心中的疑惑
(我一開始還期待會像閱讀心理學的書籍一樣,
我會:「啊!」的一聲大喊:原來如此,原來就是這個理論導致這些現象)
但相對地,我覺得好像被提醒了許多 人生該怎麼過會更幸福更不後悔的"方法",
Ivory曾在書上看過一句話:「所謂幸福的人生,不是我們有多成功,
而是我們對於當下選擇的生活有多滿意,不後悔」
Gary Vee有一句名言:「人生最悲哀的事,莫過於老年時,只剩"悔恨"」
將這些小知識分享給正在看這篇文章 與我"一期一會"的你,
希望你能從我分享的文字中有所收獲,成為你生命中好的營養資糧。
如果想更了解書籍的內容,不妨也點開作者在TED上的分享,
可以更快速地吸收書中作者想要傳達的精華
不過如果還沒有閱讀過書籍的讀者們,Ivory建議大家先去看過書籍再觀賞影片,
才不會對這本有深度的書籍失去了閱讀的耐性ㄛ~
<-全書完->
如果你喜歡我分享的文章,
那麼,我想邀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