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內在的生命模式 CH3.bmp

 
人生困境主要有三個特徵:
1.是終生性的模式或議題 
2.有自我傷害性
3.會不斷奮力保持自身的存活性,以追求對這個世界認知的一致性
 
瞭解人生困境的發展歷程:天生性格*後天環境
 
作者用了一段話解釋「天生性格」這個名詞,這是我們大腦迴路對於發生的事情產生連結後,所產生的回應方式。是與生俱來的情緒妝容(Ivory 覺得這個形容真的很美)
 
而在「後天環境」中(比如說: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越早期的影響,重要性則越高;而家庭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書中作者提到,家庭動力有很大程度等於是我們早期世界的動力狀況。
 
也因為在多數正常的情況中,家庭的影響力在出生時最劇烈,隨著兒童的成長而逐漸減少;相對地,其他面向的影響力則日漸上升,如同儕、學校,但不論如何,家庭仍是主要的結構中心,這也正好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一直重演的是童年階段,而不是青少年其他時期的經驗。
 
後天環境會和先天性格交互作用以一個相同受虐家庭中長大的小孩為例,兩個可能都受虐,但其中一個可能反應消極,而另一個則會反擊。
 
孩童在發展過程中,如果需求都有被滿足,通常就可以順利發展;反之,則可能出現人生困境。
分別為以下六個需要在孩童時期養成的重大發展:
 
一、「基本安全」(是所有事物的核心基礎,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核心)
 
此需求遇上發展瓶頸的話,就會產生「被人離棄」與「無法信任與傷害受虐」兩大人生困境。
 
感到安全感的孩童可以放鬆並產生信任感
沒有安全感的童年,是所有人生困境中最危險的一個:不是讓自己從一段具毀滅性的關係跳到另一段危險的關係,不然就是完全逃避情感的發展。
 
 
二、「與他人的連結」
 
連結感,是我們藉著與家庭和同儕間,提供愛、關心、同理、尊重、情感、被了解與指引等元素所發展出來的。
 
與他人的連結感有兩種形式,分別為親密性連結與社會性連結。
 
一個人在連結上出現問題,並不容易觀察出來,你甚至會讓自己看起來像是社群中的一份子;但你的內心深處卻是斷線的,你對其他人保持距離,也不願意讓別人親近你。再者,你可能表現出更極端的狀況,成為一名獨來獨往獨行俠。
 
三、「自主性」
 
一個會培養孩童自主性的家庭,會被教導自己自足的技能、鼓勵承擔責任、指導如何做出判斷、發展一個獨立的自我認同,也會教你保護自身安全。
 
但如果你的父母過度保護你,可能會幫你完成所有的事情,如果你想自己完成時,他能會批判你,企圖削弱你的意志。
 
這樣的情況,最終會導致既使你已經長大成人,如果缺乏引導、忠告,你便無法有效地為自己處理事務。
 
四、「自尊心」
 
在童年時期,感受到家庭、同儕及朋友的喜愛,就能產生自我看重(自尊心)的感覺;如果發展不成熟的話(或許你的家人總是會批判你,也或許你的同儕沒有接受你,你所做的事不被接受,你甚至覺得自己不被人喜愛),便會產生「缺陷自輕」和「失敗自尊」的人生困境。
 
長大成人後,你對生活的某些部分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在你脆弱的地方,你會自卑;你對於批判和拒絕特別敏銳,有挑戰性的事物會讓你焦慮。因此,你要不就是避免挑戰,要不就是處理得很不妥當。
 
自尊心受損會產生羞恥感,對自己羞恥可能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五、「自我表達」
 
代表你天性的自由,你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感覺,當然也包括憤怒,因為這意味著你相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同等重要。
 
但是,如果你的家庭不鼓勵自我表達,以懲罰或罪惡感的施壓,凌駕你的需求與感受。你接受到的對待方式,讓你覺得自己沒有權力、當表現出享樂或順行而為的態度時,你會感到羞恥。過度強調工作和人生事業成就,並以犧牲休閒娛樂活動作為代價,因為你的父母親,只接受完美表現的你。
 
自我表達受限制的情況下,會出現的人生困境分別為:「屈從討好」及「超高標準」。
 
「屈從討好」就如第一章裡面有提到的,你將自己的需求置之度外,別人拜第一;如果沒有幫助到他人,你會充滿罪惡感,你甚至過度任由他人的想法擺佈。
 
接著,我們會用“工作狂”來解釋「超高標準」這個人生困境,你過於拘謹和受控,要求將每件事安排得井然有序,要求所做的每件事都要以最完美的狀態呈現。
你的情緒很平淡,在某種程度上,你剝奪了自己休閒娛樂和享受的權利。
 
最後,你可能會出現的第三種徵兆:你一直有種說不出的極大憤怒,可能會在無預警間無預期地大爆發;也可能因為始終得不到讚賞而憂鬱空虛。
 
六、「現實生活限度」
 
和自我表達的人生困境完全相反,也是容易造成「我有特權」此人生困境的主因。
你的父母可能在你童年時過度寵溺你,讓你無限制地表達憤怒;你不瞭解互惠的概念,因為你沒有被教導去了解和考量他人的感受。
 
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或許你的父母親本身情緒就很冷淡,這種冷淡具有剝奪性。你時常被批判、被輕看,因此你發展出一種「我有特權」感,以補償或逃避被剝奪和被看清的經歷。
 
有限度問題的人,始終相信,有問題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也就是說,他們絕對不會是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
不過,畢竟人生困境不是非黑即白,有時是比重的概念。
Ivory希望透過分享這本書,邀請你一起踏上認識自我的旅程。
 
 
〈未完待續...〉
 

 

看更多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v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