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繼續從第4章開始把書看完:

《今天就把明天的事搞定》

《今天就把明天的事搞定》工具書分享@Ivory%5Cs chalet.jfif

作者在前言的地方就先幫大家把本書將會介紹的8個概念具體列出:

1. 今天就把明天的事搞定

2. 達陣的聰明選擇

3.三要領把時間最大化

4.三階段讓好習慣取代換習慣

5.把正確評估當成儀表板

6.五步驟學習與自己對話

7.三步驟學會與他人對話

8.消除三病毒,讓你成就超凡

      不過,雖然8道概念看上去不多不小,但是作者也特別提到,因為大腦"通道容量"的關係,我們在思考要挑選哪個要利用哪個概念處理職場或生活的問題時,一次挑選一個最有共鳴的開始就好。切記! 成功的關鍵就是一次做出一項改變。

      當然,如果你對所提及的每項概念都很有共鳴,那可以列出順序,一一實踐,但不論如何,一次只做一件才是能改變成功的關鍵。

長遠來看,「忙碌」不會在市場上獲得回報,「高效」才會。

Ch1 今天就把明天的事搞定:列清單

       不同於以往,只是單純如水帳形式列出長長的一串清單,我們要練習依事情的重要程度及輕重緩急來列清單。清單要列得巧,而不是列得越長越好。此外,建議用手寫取代電子產品的方式來列清單,因為透過手寫可以活絡大腦的網路神經元區,讓我們對列下的事情不僅有概念,也更記得牢。在執行清單的過程中,要改掉"等到最後一刻才完成所有事"的習慣,盡早完成清單上的任務,也才能有更多空餘的時間完成其他瑣碎的細項(當你說:「我晚點再做」這等於是跟自己說:「我不會去做」);此外,還要注意心態上的調適,要從"做完所有事"調整成"完成最重要的事",成功人士從來不會要求自己一天完成所有事情,但每天都會完成最重要的事。

    計畫清單的時候,同時要留意到:一次不要花超過5分鐘的原則。為什麼只有短短5分鐘呢?無非是希望要讓我們養成簡潔有力地列出真正重要的事,不要鉅細靡遺地花時間在編列計畫上。我們可將一天的任務分為:3件重要的事及1件必做的事;其原則分別是-秉持著務實及企圖心,藉著每天將任務完成所獲得的小小成就,最終累積為大大成功(3件重要的事)&鎖定一件事,然後去做它,當身體習慣處在活動中的狀態後,便能一直活動下去(1件必做的事)。

    清單上要強調溝通交流,能直接和對方面對面或打電話溝通完成一項任務,會使你的成功度越來越高。

操作圖示如下:

3件重要的事     

項目

完成時間

1.聯絡客戶

上午08:30

2.告知客戶產品規格

上午09:15

3.開會討論

上午10:00

1件必做的事 

聯絡客戶

   

最後,回溯到先前提及5分鐘的原則,除了要縮短制定計畫的時間,更完整地說法是:要秉持”前一天就要花5分鐘完成制定計畫”,為什麼呢? 因為未完成的事情對大腦產生的緊繃感,會一直留在意識和潛意識裡,無形中增加大腦許多焦慮,使身體無法獲得全然地休息。

實際試驗後的心得:

列出3項重要的事,其實也在無形中幫自己歸納出當天工作的方向性,抓出最重要的工作完成它。在一開始我遇到最大的阻礙是:瑣碎事情怎麼辦? 因為行事曆上的空間都保留給3件重要的事,突發的事件如果再寫進去不僅打亂原本工作的行程,也會使畫面顯得凌亂。

我的做法是:能一張便條紙,把瑣碎的事情寫上去,趁著完成重要任務的空檔,趕緊完成,完成後一定得劃掉(這是奧美公關-段奧娟提高執行力的心法)。

此外,書上介紹的時間,是標註完成時間,但我自己是用的則有些許不同,我把完成時間修正為:起訖時間,這是告訴我自己在什麼時間應該開始這項任務,並預計在什麼時間結束這項任務;如果無法預期完成,我就必須回頭檢視原因所在,是評估的時間有誤還是溝通上遇到了阻礙,有沒有什麼可以解決的方法?

 

 

 

我的清單修正後是這樣:

3件重要的事     

其它事項:

項目

開始時間-

完成時間

1.

2.

3.

…..


 

1.聯絡客戶

08:30-09:15

2.告知客戶產品規格

09:15-10:00

3.開會討論

10:00-12:00

1件必做的事 

聯絡客戶


 

Ch2 達陣的聰明選擇

聰明選擇的三要素:「簡化」、「專注」與「方向」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了錯誤的價值觀:「要當個可以成為多能工的超人才厲害」,所以「一心多用」就成為諸多人追求的目標,但事實上,過多的資訊其實會讓我們產生「選擇障礙」,進而裹足不前,因而自我質疑導致拖慢行動。通過本書介紹大腦「通道容量」的概念便明白,「專注」的威力才更強大。

從現在起,我們要謹記一項觀念:目標從來都不該是事事做到,也不是處處擅長;我們可以試著少做一點,然後多做幾次。藉由每天微小的成功,累積給自己大大的成就。

還有,要學會分辨關鍵重點,才能把有限的資源(你的精力)用在刀口上。我們不妨善用「緊急」及「重要」兩個原則作為分辨的依據,假設我們今天因為工作假日加班,犧牲地是與家人相處的時光,當我們對一件事說「好」的時候,勢必也在對另一件事說「不」,這個時候,「堅持」的力量便顯現出來了,當我們在懊悔為什麼當初要做加班的選擇時,其實心裡更氣憤地是:為什麼沒有堅持說不?

研究顯示,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的時間,作者提出了一個更有力的觀點:「達陣」。「達陣」意味著真正成功做到改變,而成功改變的定義,是連續3個月以上每天都有做到,且達成率在9成以上。

 

Ch3 三要領把時間最大化

我們該看中的不是花多考時間做事,而是如何做得把事情做得更有成效。

 

如果你看到標題後,直覺認為本篇是在探討「時間管理」,那麼,你一定要接續讀下去。

一開始,我也以為只是要教導「時間管理」的方法,但其實本篇的主題是「時間最大化」;

時間"管理"與時間"最大化"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的時間管理教人如何善用既有時間,而時間最大化則是教我們如何創造更多時間。

很多時候,即使我們把所有事情統統做完了,但也不代表我們都有把事情做對,也不代表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善用時間。

 

要做到時間最大化有三個訣竅:

一、善用空檔時間

二、排定關鍵重點

三、縮短所用時間

 

以下分別一一做介紹:

一、善用空檔時間

 基本核心原則就是:你越是成功,需要善用的單位時間就越短。

 

想想看,如果今天有一個會議提前10分鐘結束了,那麼,這10分鐘你會拿來做什麼? 逛網拍、閒聊、玩手機遊戲....,這些都是我們在公司常見的殺時間方法(書中列出了7大浪費時間的玩意兒:個人信箱、臉書、體育網站、新聞台、購物網站及股哥搜尋引擎);但如果你從現在起,你想成為生活中的佼佼者,就得做些「不常見」的事,那就是:把零碎時間花得更有意義,處理更重要的事情。

 

我們可以定義自己的「空檔時間」:當空檔時間多餘N分鐘,我要完成什麼事;當空檔時間少於N分鐘,我就可以偷個閒。這邊要額外提醒的是,「時間單位」最短的設定可以用1分鐘,最長也不要超過15分鐘。

 

以我而言,我將空檔時間設定為5分鐘:如果今天剩餘的零碎時間多餘5鐘,我便會利用這段瑣碎時間來處理一些代辦事項。

 

二、排定關鍵重點

重點不是做好每件事,而是做好最重要的事;所以,不要等到空檔出現才思考要做什麼,而是要儘早做好規劃。

 

訂定具體計畫時,要學習把優先事項分為「大項目事項」(分類本身,如:開發新客戶、收發電子郵件及撰寫計畫書)及「小項目事項」(分類底下的個別項目,以開發新客戶為例:可能是尋求介紹或與友人會面等事項)。

在分類各項目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僅將眼光專注於短程立即見效的行為(例如:加班),也要將時間投入長程見效的行為(例如:善用工作術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縮短所用時間

除了要學習把處理各事項的時間加以縮短,也要習慣於去設定結束的時間。

 

以往,我們只是單純告訴大家會議的開始時間在09:00;現在,我們可以在會議開始的時候,便明白地告訴大家,會議的開始時間在09:00,結束時間是09:25。所以,別等遲到的人了,準時結束每場會議就是在鼓勵準時參加的人(我有聽過一間企業的高層會議,做法是:時間一到,門就鎖上,遲到的人,就是得站在門外,如果是持續3小時的會議,很抱歉,那就請你在門外站3小時。)因為,你得讓大家明白:你會遵守時間,你同時也很尊重大家的時間,也藉此漸漸累積大家對你的信任。

 

會議只要由三部分組成:開場、主題跟結尾。

開門見山的開場:「上次開會至今有什麼改變?」,接下來要切入主題,然後簡短地列出代辦事項(至多三件,最理想的狀況是一件),最後在剩下五分鐘的時候進入結尾階段,可以幫大家做個總結這次開會重點,並問大家:「會後要採取的行動是什麼?」

如果沒什麼好行動的呢?那就表示根本沒有開會的必要,只要把代辦事項寄給大家就好。

 

至於電話會議的小訣竅則是:

1.在開始前就要先構思談話的架構(我個人的習慣是會寫在紙上,避免遺漏交辦的事項或談話偏離主題)

2.說出一兩個重點就好,保持簡明扼要

3.最長不要超過17分鐘,免得大家注意力渙散

 

而且,你注意到了嗎? TED每場演講的長度平均下來不超過18分鐘,那是因為有科學研究指出,人的平均專注力是15-20分鐘,想要提升溝通效果的話,不妨參考以上原則。

 

為什麼人會有拖延的習慣呢?研究指出,大腦面對複雜的事情,為避免耗費過多的養分在思考上,會盡量以簡單的方式來處理,這個時候,「拖延」就是第一個從我們的小腦袋瓜冒出來的想法。但是事情越積越多的情況下,我們漸漸感到焦慮,出現壓力,覺得忙碌與失控,最後撒手一攤,停止動作。

其實,要對付拖延的方法就是:「問與切」,透過把事項拆解細分到可行的每一小步,然後,專注在踏出那「眼前的一小步」。

 

*2020.05.03後記

最近在一直持續刻意練習「通道容量」的概念,我會很明白地告訴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我最常發生在當網頁開啟的速度較慢時,便會開啟手機滑Youtube,點開音樂來聽,然後一聽下去便沒完沒了,再次回神的時候,往往過了一小時,時間就這麼無聲無息地溜走了。

 

但自從開始練習「通道容量」的概念後,網頁速度慢個幾秒時,我也會耐著性子等等,

同時,也因為只做一件事,大腦便得不再混亂與焦慮,而是能有條不紊地完成工作清單。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我提升個人在家工作的方法,上班的時候可就不是這麼簡單了,因為外來的突發狀況太多,所以得搭配更多技巧做練習才是。

 

Ch4 三階段讓好習慣取代壞習慣

習慣不是靠21天培養完成就一勞永逸,而是持續起伏地高低變化。

而有那些因素會影響習慣建立的時間長短呢? 包括所含的時間、習慣的類型和與原本習慣的差異程度。「外部刺激觸發習慣(行為本身)→然後對行為產生情緒反應」,要想培養新習慣的步驟,我們可以從行為模式或習慣所出現的大腦區域,也就是記憶與情緒的大腦區域來下手。

不論是想增加正面的新習慣或是取代負面的舊習慣,體體認到自己正處於哪個習慣養成階段:蜜月期→苦戰期→第二天性期,是最重要的一步。

 

開始的前一兩天是蜜月期,源自於某種正面或負面的衝擊(你因為混亂的辦公桌,弄丟了一分常重要的文件,因此你下定決心,要每天下班前15分鐘整理辦公桌),你充滿幹勁要迎來新改變;然而,從第三天或第八天開始,你面臨阻礙,每每總有一個問題矗立在眼前:要選擇好走的路,回歸平凡還是要「贏得苦戰」?

 

為了進入「讓習慣成為第二天性」的第三階段,我們必須透過以下四招贏得苦戰:

1.「慣例化」。透過刻意練習,把新習慣給慣例化,只要我們越能減少意外,越有機會成功。

比方說:我們要安排自己固定在下班前15分鐘整理桌面,而且絕對不能有任何藉口不做,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有一天能自動自發去做這件事。

 

2.「體認自己所處的階段」。我們要誠實並簡單地跟自己說:沒錯,我進入苦戰期了!同時並提醒自己:打贏這場仗很重要,今天就要贏。為什麼?因為每打贏一場苦戰都會得到幹勁,更容易面對下一場苦戰;反之亦然,每打輸一場苦戰都會損失幹勁,更容易放棄下一場苦戰。

 

3.「問兩個問題」-把情緒帶入,透過情緒激發行動,跨越狀況體認,問自己:「贏得苦戰會有什麼感覺?輸掉苦戰又會有什麼感覺?」以我自己而言,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贏得苦戰會讓我覺得自己是個成功的上班族」,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則會是:「我會陷入自我管理不佳的負面情緒」

 

4.「想像未來」- 想像5年後你因為不斷贏得苦戰所成為的什麼樣子,請你誠實地去感受改變所帶來的好處;接著,請你鉅細靡遺的想像5年後你輸掉苦戰的樣子。

盡量想得越詳細越好,讓情緒投入,效果才會最大。

 

當習慣成為第二天性時......

你要小心洩氣怪物和成功的誘惑!

「我幹麻這麼費功夫,反正怎麼做結果都沒差」這就是所謂的“洩氣怪物”,會削弱我們繼續努力的意願。你只要記著:成功不見得總會立刻降臨,日常的改變都會造成中斷(以我而言,最常因為拋開工作的週末而鬆懈,使建立好的習慣因為憂鬱星期一而廢止。)

另外則是“成功誘惑”,因為一時贏得苦戰,讓你誤以為再也不用努力維持住習慣,接著,便又乘上雲霄飛車,體驗正面與負面情緒的拉鋸戰。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打敗敵人,避免又掉落苦戰階段的第一步是“認出敵人”,我們得學會認出洩氣怪物,認出成功的誘惑。

 

如果開始受到誘惑,那就把一天必做的事情多做10%,當普通人獲得成功,反應往往是接下來想少做一點;但如果你願意再接再厲,對你的整體心態將會大有助益。

 

卓越來自每次不斷從事別人不能做和不願做的事,換句話說:成功不在於聰明優秀,而是持續不懈。

 

Ch5 把正確評估當作「儀表板」

成長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當前的優點及進步的方向。

 

用"完美主義"評估表現,可能有害無益,因為「失敗」會逐漸侵蝕掉一個人的自信;

正確的評估才能帶來真正的進步。

「適當地稱許自己比自我感覺良好要好得多」

 

如果一直把注意力擺在無法掌控的「輸贏」或「追求完美」上,不僅會陷入負面的情緒與想法,最終還會無法好好關注真正可掌控的事情。

 

我挺喜歡書中提到的這段:

當你以努力定義成功,一切都能達成;

當你持續朝目標努力,並真實地評估努力程度,你會變得值得成功。

太關注成果反而讓你更難得到成果,甚至還要花更長的時間才有好成果。

 

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客觀的「成功日誌」

來進行評估

 

那麼我們的目標該如何設定呢?

請遵守以下三個原則:

 

1.「目標設定」

成功人士每天會把注意力擺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第一章提到的「3件重要的事」),

至於其他事,做得還好就行了。

 

2.「聰明選擇」

選擇目標要務實,切記好高騖遠。

 

3.「學習不平凡」

一般人只關注「結果式導向」的目標,但你必須開始學習以「過程式導向」擺在前頭。

這要怎麼做呢? 如果你是一位球員,當你看到排行榜上的打擊率可能不盡理想時,就在心裡吶喊一聲:「管他的」,然後專注再把每次的球打好就行了。

 

 

透過「成功日誌」的幫忙,我們可以更正確地評估自己:

(關注在事情搞砸的地方屬人之常情,但這麼一來,你可能只會繼續搞砸它。

成功日誌強迫你關注在做得好的地方,因為光是有效評估就能帶來進步。)


 

為努力程度獎勵自己能帶來正向循環,讓表現進步,你將會變得更懂得如何進步,也更有幹勁找出成功的方法。成就要有意義,慶祝與勝利大小相關。當我們確實勝利就該慶祝,放鬆下來,讓心緒暫時抽離。

比方說:如果你整周都妥善做完「三件重要的事」與「一件必做的事」,周五下午不妨放個半天假,不接手機、不談公事,和家人在一起。

因為成功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有賴持續努力跟妥善評估成效;而持續成功的方法是:獲勝→慶祝→忘掉......

 

Ch6 五步驟學習與自己對話

所謂「自我對話」,簡單來說就是在頭腦裡跟自己對話,描述自己是個怎樣的人、相信怎樣的事,及對正在做的事有什麼感覺。

不過,由於內在對話常常偏負面,言詞上的傷害往往糟過實際傷害自己的身體。慶幸的是,我們能透過引導自我對話來改變自我印象。

藉由建立一個代表「真正的你」及「想變成的你」,並留意自己都跟自己說了些什麼,要努力避免負面的自我對話,責備自己無濟於事(就連開玩笑的責備也不要有)。

你應該開始學著跟自己說哪裡做得多好? 想怎樣的進步? 專注解法而非問題,靠自我對話與想像加深正面念頭。

「你所關注的會增加」,當你關注某個事情,那件事會佔據你的心頭,其他念頭都被趕到一旁;持續關注負面事物,就如同替你家後院雜草施肥。

實際的心智訓練可以透過書裡所教導的「心智訓練法」的五個基本步驟:

步驟一、核心呼吸法。在自我對話前,先吸氣6秒→秉住2秒→吐氣7秒。

 

步驟二、自我宣言。「今天我很健康、很強壯」、「我充滿正向能量,我會一年賺一百萬美元,而且是個超棒的好媽媽跟好太太」。

自我宣言有兩個重要的原則:「強調自己一個正向特質」及「反映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

別太擔心自己現在是什麼樣子,而是要專注於自己想成為什麼樣子。

 

步驟三、個人出色宣言。想像自己正在心珠所想的那件事時的景象,和客戶對談的餐桌、共進的早餐、擺在眼前的咖啡,你的感受是什麼。消除負面情緒的方法是在想像期間刻意以正面情緒取而代之,讓自己在想像時也能感受自信。

 

步驟四、自我宣言

 

步驟五、核心呼吸法




 

Ch7 三步驟學會與他人對話

你相信嗎? 原來「準備」與「溝通」造就了賈柏斯在Iphone發表會上的精采決倫。

有研究指出,演講的力量來自演講的方格,而非字句本身;

換句話說,只要你能展現自信,你就是個出色的說話高手。

 

勤加練習簡單的三步驟,就能在說話上面獲得自信與成功:

 

步驟一:寫下來

 

首先,請寫下你在演講前5分鐘要講的內容,然後刪減不必要的句子,要簡潔有力;

接著,跳到結尾,同樣寫下 你在最後5分鐘要說的話,

藉由作結的方式,替簡報的其餘部分訂出方向,

一場演講的重點只有一個,至多三個次要重點。

如此一來,心裡便會有很清楚的方向:過程中所說的每句話都在替結尾鋪路。

 

為什麼要刪減? 「說得越多,愈顯得不可信」這個概念值得留意,

要讓聽眾最快離席的方式,就是來場又臭又長、東跳西眺、毫無重點的演講。

 

當然,有了內容之後,我們可以透過「故事」為我們的演說增色,

具體有細節又切合主題的故事,可以增加說話的可信度。

 

步驟二:慢下來

速度最能展現自信,只要"刻意停頓",我們就能放慢說話的速度。

試著在不同的資訊間停頓3秒、5秒,甚至是7秒;實際慢下來後,你會傾聽地更好,有時間去思考自己要說什麼,要怎麼說才準確。

 

但即使坐在台下地都是精英份子,

你也不該一次拋出太多的概念,

然後透過不斷地重複,聽眾才可以逐漸記住你要表達的內容。

 

步驟三:三角成功法

所謂「三角成功法」,是指在一場很重要的簡報或會談的前三天(如果你不只三天,那更好了,練習的次數越多越好),每天各三次(「早餐、中餐、晚餐」各一次,是一個很不錯的安排),每次三分鐘(其中要間隔60分鐘),在心中排練想說的內容及呈現的方式。

 

此處有個觀念得說要明白:「練習」≠「排練」。要讓「排練」產生實質的效果,你必須先想像正式上場時的場景,在台上時你會說的一字一句,對方可能給的回應及當下的感覺。用三角成功法「預先創造」上場時的壓力,讓個體去感受、去體驗,去好好準備。


 

Ch8 消除三病毒,讓你成就非凡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跟Ivory有一樣的盲點,

常常想要等到資訊蒐集完成,想要等到最佳時機再做決定,

但實際上卻常常忘了! 

其實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最佳"時機

 

時間永遠不會最合適,如果想等到獲得最佳資訊在最佳時機做出最佳決定,

恐怕,你只得一直等下去了~

 

我們倒不如化等待的被動為主動,把每次的普普的機會都打成一首好牌。

要從「平凡」變「超凡」,打得一手好牌,我們就必須消除以下「三病毒」




 

病毒一號:落入合理藉口的陷阱

切記,成功人士與一般人士的標準差別就在:即使遭遇阻礙,成功人士仍會設法解決;而一般人則是不斷接受各種藉口,也漸漸地拉低個人標準。

當藉口顯得越合理,你越會接受失敗,把失敗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實際能鞭策我們不斷進步的,是那些沒做到的事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想轉變由內在而非外在事物驅動內心的話,就必須學著承擔責任,此時便會在內心創造強大的幹勁。

「不找藉口、承擔責任」本身需要很大的勇氣,甚至會讓你感到抱歉,但光是不想著找藉口推託就能提高個人標準,讓你為自己的想法、目標及行動負責。

 

病毒二號:執迷於無法掌控的事物

我們可以透過列清單的方式,來檢視自己是不是將太多的時間及心力放在無法掌控的事情上。

首先請針對要討論問題,列出「可以掌控的事」,接著,再列出「無法掌控的事」,接著,你會發現,其實我們都花太多時間及心思在「無法掌控的事」上,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關注「無法掌控的事」,我們就不必花時間思考改進的方式,是不是又回到病毒一號:「落入合理藉口的陷阱」。

下次,當你沮喪的時候,不妨拿出紙筆,列出「可以掌控」與「無法掌控」的事,有助於使我們重新專注投入可以掌控的事。

 

病毒三號:臣服於問題中心思維

「你關注的所有事物都會變大」,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就能更快進入這裡要表達的「問題中心思維」:如果一直關注在已經發生的事情,問題只會在心裡越來越大,甚至會因為大腦釋放特定神經傳導物質,導致生理的不適。解決的方式就是利用「必得解決思維」。

所謂「必得解決思維」不強調"完美",而是強調"0+1"過程,也就是說,我們只要在60秒內找出解決方法,即使是微乎其微的小改善也很好。替現況加點小進展,就能讓看似絕望的問題露出曙光。


閱讀完整本書後,可以發現核心概念圍繞在「養成專注的習慣」,

方法是:列出三件主要的事;

心態則是:不貪心,記得「大腦通道容量」的概念;

態度則為: 執行-成功後慶祝-隔天重新再來

利用這幾項主要的元素來培養自己能專注做事的習慣,

漸漸地就會跟我一樣體會到

行程在軌道上執行的成就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今天就把明天的事搞定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vory 的頭像
    Ivory

    小小隻のRuby

    Iv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