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

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jpg

目錄-Part2 重新認識不為我們所愛的情緒

        十二、一張名為「生氣」的面具

        十三、其實,你不是真的愛生氣

        十四、正視恐懼,才能與恐懼相處

        十五、揭開控制的手法

        十六、你,害怕拒絕別人嗎?

        十七、覺察妒忌背後的力量

        十八、自卑,讓人失去欣賞的能力

        十九、一觸即破的泡泡

        二十、揪出憂鬱背後的魔鬼-內攝.

        二十一、千金難買早知道

 


Part2 重新認識不為我們所愛的情緒

十二、一張名為生氣的面具

1.「生氣」,最大的好處是:不必去面對自己的脆弱與痛苦。

2.「生氣」,往往只是一種表層的情緒,在這個情緒底下,其實還有許多沒有被辨識出來的情緒。

3.「生氣」,往往是理解一個人的最佳入口。

4.     所謂的「負向」情緒,不代表它就是不好或有錯的(不要忘記,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是這些情緒經常讓人感覺不舒服。

5.    改變現狀的第一步,永遠是從「覺察」開始:覺察自己是否正在使用生氣的面具,覺察這個面具底下的自己正在經歷怎樣的情緒。

 

十三、其實,你不是真的愛生氣

1.「同理、陪伴、給予鼓勵」: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在生氣,但可能只是內心未被清楚指認的情緒在作祟。

2.     挫折的心需要更多的理解與鼓勵,才能長出繼續挑戰的勇氣。當心理的感受被理解、陪伴,且感覺安全多了,就不需要用生氣來偽裝自己的脆弱,用攻擊來發洩心中的苦悶。

 

十四、正視恐懼,才能與恐懼相處

1.「逃避」並不可恥,偶一為之也很管用,但一昧逃避往往只會讓結果更糟。

2.「緊張」是很正常的反應,面對未知的挑戰,本來就會緊張。只是,對於這個緊張,我們是不是能做點什麼去跟它相處?

3.如果這個緊張已經讓你恐懼,那麼,或許可以聽聽看恐懼傳達出了哪些聲音。

4.與其淹沒在緊張裡,不如盡力去準備、正面迎擊。

5.面對困境,試著去因應與解決,會比逃避來得實際。

 

十五、揭開控制的手法

1.    恐懼是生物的本能,也經常與各種需求有關。如果無法認識自己的恐懼,就可能為恐懼做出非理性行為。也就是說,想要操控一個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他感到恐懼。

2.    恐懼,其實也反映我們內心最在意、最重視的部分;恐懼,也可能被我們的需求所牽繫著。若沒有好好檢視究竟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恐懼,而只是急於擺脫不舒服的感受,就可能在模糊的狀態下跳進另一段被傷害的關係、充滿危險的陷阱。

3.    具備勇氣正視並接納「是我所選擇的關係在迫害自己」的事實,並認為自己有責任做些什麼來逃避多年的地域。

4.     真正的愛無須理由,不需要交換條件,更不應該剝奪一個人的主體性。

 

十六、你,害怕拒絕別人嗎?

1.    我們被愛,是因為我們本身就值得,不是因為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或者如何屈服、犧牲自己。

2.    不敢拒絕的原因常有以下:

   A. 人類對於「權威」的敬畏:因為權威經常擁有某些控制或抉擇權力,左右我們是不是能安穩地生活。

   B.希望能被他人接納:我們經由被接納、獲得歸屬,來滿足內在那一份期待被愛的需求。

   C.我們不須全面消除(這困難度很高),而是學習覺察這份恐懼如何影響自己,以及如何與權威對話。

3.    想脫離這種交換式的關係:要能夠探索、發現自己正視的價值,並且敢於為了捍衛這些價值而付出某些犧牲、學習找到更適當拒絕別人的方式。

 

十七、覺察妒忌背後的力量

1.    若缺乏覺察,忌妒的火一旦被點燃,火勢可能以失控的姿態蔓延,因而做出攻擊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2.     事實上情緒是有層次的,有些情緒顯而易見、有些情緒隱誨難辨;有些情緒能直接表達我們的內在狀態,有些則隱藏了更多訊息。

3.    忌妒的發生,通常是透過與他人比較而來的。

4.    忌妒與羨慕的差別羨慕的情緒不會伴隨攻擊與批評,而是用欣賞與讚美的態度來看待對方身上的優點與資源。不是瑜亮情節,而是英雄惜英雄的氣概。

5. 忌妒」:我們未必是想透過努力來獲得獲成長些什麼,只是純粹覺得不公平、不服氣,「憑什麼是你,不是我?」

6.    實情是,世上沒有所謂「真正的公平」。你認為的公平,對某些人可能是一種迫害、你認為的迫害,卻可能為某些人帶來利益。

 

十八、自卑,讓人失去欣賞的能力

1.    人們面對比較時,心裡所想的從來都不是「客觀」覺得自己不錯,而是「主觀」認為自己總不夠好。

2.     忌妒,來自脆弱的自信心忌妒是各種情緒組合而成的複雜內在動力,在它底下的情緒,可能包含生氣、害怕與質疑。

3.    困住你的,從來都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4.    我們花了很多力氣責備自己、攻擊別人,懷疑眼前的所見所聞,最終目的,其實是要安撫自己那微小而脆弱的自信心。

5.     重點在如何超越自我,而不是跟別人比較。阿德勒並不是強調自卑讓人陷入無止境的痛苦深淵,相反地,他認為自卑是讓人能夠繼續努力的動力。人們因為不滿於自卑的現狀而努力克服自卑,讓自己超越自己,成為自己更喜歡的樣子。

 

十九、一觸即破的泡泡

1.    個人中心學派認為當一個人的「現實我」與「理想我」出現落差時,內在就會因為失衡而感到不明衡。正視並接受這種差距的存在,就能減少失落帶來的難受。

2.    人們對於差異總是先敢到害怕,

3.    容許異己,接納差異只要能理解每個人都是特別的,都有屬於自己的個別性,就能減少在關係中把自己的想像套在對方身上,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來規範對方,或要求對方滿足我們的期待與需求。

二十、揪出憂鬱背後的魔鬼-內攝

1.「內攝」:是將他人(尤其重要他人)的語言、期待、評價,未加思索、不經過濾就全盤吸進自己的內在。

2.    有時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別人期待太多、太難,甚至不太合理。

3.    如果我們沒能分辨身上的責任與期待究竟從何而來、合不合理,就可能經常讓自己負荷過度的壓力。

4.    無望感,是造成現代人憂鬱情緒的主要原因之一。

5.    練習分辨自己與他人的期待,適度拒絕那些不合理、不合實際的要求,才能放下那些可能根本達不到的目標,鬆開長期且過度的壓力負荷。

6.    辨別期待的來源:必須練習察覺自己的內在有哪些「應該」或「必須」,再探討這些期待究竟是自己想遵從的,還是他人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下丟給我們的?

7.    靜下心來,寫出五到十個「我應該ˍ」或「我必須ˍ」。

 8.    依照你認為的重要性(像是不可違逆的程度、影響自己的程度),將這些句子從一開始排序。

 9.    排序完成後,請思考這些句子曾經有誰對自己說過,並在句子後面寫下這個人的名字或稱謂。

 

二十一、千金難買早知道

1.    每一次後悔,都在提醒你,過去自己重視的是什麼;每一次後悔,都在督促你,要認真地活在當下。

2.   「寂靜」,某種程度表示個人覺察了自己的行為與方才的回答有所差異,知道現在的生活方式與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似乎有著一段落差;再者,也代表了大家雖然知道怎麼做才是自己想要的,但面對現實生活的生存需求與焦慮,又深深覺得人生就是充滿了無奈,無法盡如人意。

3.    其實,你已經努力過:若認真回頭看看那些令我們後悔的事件,會發現,當時自己並非真的什麼都沒做,也不是故意把事情搞砸;相反地,我們做的往往是當下所能想到的最好的選擇,或是已從許多不好的選擇中,選出比較沒那麼糟糕的來執行。

4.    我們並非沒有努力生活,只是沒有活在當下。.

 5.    後悔了,然後呢?卡在「不知道該做什麼,覺得無法動彈」的情境裡,經常會讓人以為真的是沒有能力的。因此,當人們聽到「原來在兼顧現況下,其實多少還是可以做些什麼」的時候,就會重新擁有行動的力量。

6.     思考未來,可以讓我們充滿行動的希望;檢視過去,可以幫我們修正行動的方向。然而,唯有認真活在當下,才能讓我們更真實地去經驗生命正在遭遇的事情,也避免未來產生更多後悔。

7.    後悔的正向意義是,幫助我們看到當時自己重視的是什麼。當時的我們認為某件事情是更重要的,所以選擇了去做某件事;只是現在的我們回頭看,會發現那個決定對現在而言好像不是最好的,如此而已。因為有了對過去的檢視,才能讓我們「現在」做出更適當的行動。

8.    如果能將過去生活中覺得好的事情和經驗,拿到現在的生活中多做一些,相信可以有效減少許多未來令自己後悔的機會。

9.    有朝一日當我們回頭看那些曾經歷過的事情時,若發現自己在過程中已謹慎思考,付出最大努力,即使結果未能盡如人意,也無須悔恨或自責,更不需要對現在的自己感到愧疚。因為,你已經盡力了!

 

〈未完待續...〉

 

最後,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歡迎到我的部落格《Ivory@痞客邦》逛逛,看看其他文章,

讓我有更多動力持續分享好東西給大家~

 

 

arrow
arrow

    Ivo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